设置

关灯

第24节

第(2/5)节
李广打的那几次败仗上,那几场硬抗匈奴主力的战斗,或许汉武帝也没想过他能赢,从这一角度来看,东线的这些将领,他们其实是整个国家对外军事大战略调整中的牺牲品,也是必须牺牲的部分。】

    原来如此……原来如此啊!

    仙迹的中肯之言,叫李广不由老泪纵横,他以袖遮面,不愿叫人见到他的面目。

    【汉匈战争从元光六年( 前129年) 秋至元狩四年( 前119年)整整十年。这十年里,卫霍二人格外争气,为汉朝取得了无数胜利,将匈奴打穿远遁。因此,在这十年间,汉武帝大行爵赏,先后封侯者数以百计,就连李广的部下,在跟随卫霍出征后,都有不少人捞到了侯爵。

    卫霍以压倒性的实力衬托得其他将领都黯淡无光,也不仅仅是李广了。

    而李广在这十年间又如何呢?老实说,李广是个长处很明显,短处也很明显的将军,除了一些小战,他五次出战,两次当坦克敌众我寡未能胜利,两次迷路未遇匈奴寸功未立(其中有一次要带兵翻越大漠,确实比较难),最后一次更是导致了他的死亡。

    这让迷信的汉武帝认为他“数奇”——“数奇”就是点背、倒霉,命数不好的意思。

    这对一个老将是致命的打击,可哪怕汉武帝不再让他当前锋,不许他领兵去西线主战场,李广还是每每请战,哪怕只有几千骑,哪怕只是打打下手、当诱饵、当疑兵、当断后的敢死队,他也想要出征,他宁愿战死沙场,也不愿窝囊地死在家里。

    更何况,他心中还奢望着封侯,封侯!

    可惜因为汉武帝和整个朝廷战略的改变,李广能率领的兵越来越少,原本他手里的兵很多都被抽调出去了。

    可是这样下去,李广守边再厉害都是不可能封侯的,所以他最后才会无比固执地跟汉武帝请求随卫青他们出征。

    有人说,哎呦,李广啊李广,你怎么不服老,非要跟着卫青他们出征?你那么老了,又缺乏主动迎战匈奴的经验,不熟悉草原深处的地形总是迷路,就该告老还乡啊?为什么一直执着于封侯呢?有时候,我们不能以现代人思维去评价古人。古人是极为重视“志”的,李广为国拼杀数十年,他是那种性格刚毅过于执着的人,他的部下很多都封侯了,就他没有,这对他而言,是“辱”。

    士可杀不可辱,李广最后的悲剧也就不难理解了。】

    【智慧女孩不秃头:为啥后世说李广治军不严,其实是司马光这家伙在《资治通鉴》里写的,当时司马光要推崇程不识的严法治军,因此拿李广“宽仁治军”来当对照组,其实可信度很一般。李广在汉朝军中的声望是真的不低,哪怕后期没有什么胜仗记录,但依旧很多士卒追随。

    司马光却说李广带兵随意,士兵无纪律,因此导致李广大败。但其实,李广与士卒同甘共苦、清廉爱兵的正史记载很多,“乏绝之处,见水,士卒不尽饮,广不近水;士卒不尽食,广不尝食”。出征在外,士兵没有喝水,李广不会靠近水源,士兵没有吃饱,李广也不会先吃饭。李广的士兵皆感恩戴德愿为其赴死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李广打仗喜欢拼杀在前、冲锋陷阵,从不躲在中军大帐,这就是个有钱一起赚,有事带头扛的将领,要是我的狗领导能有李广这种觉悟,我就谢天谢地了好吧。

    而且从很多李广参与的败仗来看,宽仁治军从来不是李广失利的主要原因,因为李广的败仗从没有溃逃的,大多都和他同生共死,他的兵杀敌也非常勇猛、从不畏死,李广吃败仗主要是他个人在野战指挥、行军路线上存在明显短板,他明显比较擅长背靠城池的对战嘛!

    而且吧,李广这个人又不是没有别的缺点,他还杀过俘虏,恶意报复过不尊重他的霸亭县尉,所以没必要特意用“治军不严”这个理由来攻讦他,有点牵强。

    其实,很多史学家猜测,李广曾被《汉史》记载“广杀虏三千级”,按照汉朝军功,杀敌千级以上就可封候,但他却没有封候,为什么?有学者根据当时战后计功的残留史料猜测,李广
第(2/5)节
推荐书籍:長夜將盡(古言)不许xxoo的世界(古代,1v1)绿色藤(1v1,姐弟恋)家庭新成员灼耳陨落的大师兄仙帝淫趣淫乱的的女高中生小雪【刀剑乱舞】同人短篇合集雯雯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