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公卷二十六起六年尽十五年
第(2/13)节
鞅之师矣。宣元年秋“赵盾帅师救陈”宋公以下“会晋师于斐林,伐郑”传云“此晋赵盾之师,曷为不言赵盾之师?君不会大夫之辞也”今此文势与彼正同,故此何氏取彼传文以解之。注“公会”至“不致”解云:庄六年作注云“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,得意致地,不得意不致”公与一国出会盟,得意致地,不得意不致”然则公与诸侯尊同体敌,莫肯相下,故须别之,见其得意与否;若与大夫盟会之时,尊卑异等,得意可知,何劳别之乎?故僖二十五年冬“公会卫子、莒庆盟于洮”何氏云“洮,内地。公与未逾年君、大夫盟,不别得意,虽在外,犹不致也”是。云此致者,讳公为大夫所会,故使若得意者,正以公与一国出会盟,得意致地,不得意不致。今此书致,故云使若得意者。
秋,七月,戊辰,陈侯柳卒。
晋赵鞅帅师侵郑,遂侵卫。葬曹靖公。(曹,才井反,本亦作“靖”)。
九月,葬陈怀公。
季孙斯、仲孙何忌帅师侵卫。
冬,卫侯、郑伯盟于曲濮。(濮,音卜。)
从祀先公。从祀者何?顺祀也。(复文公之逆祀。)
[疏]“从祀者何”解云:欲言其祭,经无宫庙之文;欲言非祭,谓之从祀,故执不知问。
文公逆祀,去者三人。(谏不从而去之。)
[疏]“文公逆祀,去者三人”解云:谓文二年“八月,丁卯,大事于大庙,跻僖公”传云“跻者何?升也。何言乎升僖公?讥。何讥尔?逆祀也。其逆祀奈何?先祢而后祖也”是也。
定公顺祀,叛者五人。(谏不以礼而去曰叛。去与叛皆不书者,微也。不书者,后亦顺,非独也。言祀者,无巳长久之辞。不言僖公者,闵公亦得其顺。)
[疏]注“谏不”至“曰叛”解云:谓谏君全不以礼,不从之而去者,谓之叛也。注“不书”至“也”解云:何氏之意,以为三年一,五年一,谓诸侯始封之年,并作之。但夏则不礻勺,秋则不尝而巳。一一,随次而下,其间三五参差,亦有同年时矣。若其有丧,正可于丧废,其之年,仍自乘上而数之,即僖八年“于大庙”之时,同年矣。至文二年“大事于大庙”之下,传云“大事者何?大也”何氏云“从僖八年数之知为大”是从僖八年同年数之,即文二年为年,文五年为同年,又随次而数之,至今定八年,亦同年矣。凡为祭之法,先重而后轻,大于固当先之,则知此言从祀先公者,是明矣,故云不书者,后亦顺,非独也。若然,既言是,理宜在夏,而在冬下者,当之矣。注“言祀”至“之辞”解云:桓八年传云“春曰祠”何氏云“祠,犹食也,犹继嗣也。春物始生,孝子思亲继嗣而食之,故曰祠,因以别死生”然则此经何以不言从祭先公,或言大事于先公?而言祀者,见其相嗣不巳,长久常然,故云言祀者,无巳长久之辞。注“不言”至“其顺”解云:闵二年“夏,五月,乙酉,吉于庄公”僖八年“秋,七月,于大庙”文二年“八月,丁卯,大事于大庙”之文皆道其人,今此经文所以不言从祀僖公而言先公者,正以闵公亦得其顺,是以不得特指之。
盗窃宝玉大弓。盗者孰谓?(微而窃大,可怪,故问之。)
[疏]注“微而”至“问之”解云:哀四年传云“弑君贱者穷诸人,此其称盗以弑何?贱乎贱者也”然则盗是微贱之称,宝玉大弓国之重宝,故云微而窃大也。
谓阳虎也。阳虎者,曷为者也?季氏之宰也。(季氏之陪臣为政者。)
[疏]注“季氏”至“政者”解云:季氏之宰,于国为陪臣,而为政于鲁,故曰为政也。
季氏之宰,则微者也,恶乎得国宝而窃之?阳虎专季氏,季氏专鲁国。阳虎拘季孙,(季氏逐昭公之后,取其宝玉,藏于其家。阳虎拘季孙,夺其宝玉。季孙取玉不书者,举逐君为重。恶乎,音乌。)
[疏]注“季氏逐昭公”者。解云:在昭二十五年秋。
孟氏与叔孙
第(2/13)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