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章 攻集庆叛将陈谋杀郭帅 追红
第(2/7)节
支流处。)
后来在其北面城墙又开一个西门,位于今日“汉中门”南一百余米处的汉西门故址。
古文献记载:由清化市北出是北门。宋称玄武门,元代叫元武门。约位于今日珠江路西段北门桥南端。
5座城门上皆有砖楼,歇山顶,前壁有闪门6扇,皆以铁皮包裹。
当时在城墙东、南、北三面各设一个水门。
古文献记载:由武定桥溯秦淮而东是上水门。五定桥位于今日长乐路跨越秦淮河中部“u”形大弯东段处、夫子庙西广场南面。今日“五定桥”之名尚存。
古文献记载:由饮虹桥沿秦淮而西出折柳亭前是下水门。饮虹桥位于今日来凤街跨越秦淮河处。折柳亭即今日西水关遗址南侧的赏心亭。
古文献记载:由崇道桥西望是栅寨门。崇道桥位于今日莫愁路跨越秦淮河支流处。
南唐,东门的护城河桥叫白小桥,桥上有亭,叫归之亭。宋代,东门桥叫白下桥。“下”可能是“小”的音变。元代叫长春桥。
南门的护城河桥叫长干桥,南唐至今未改名。北门外的护城河桥叫玄武桥,元代叫元武桥,即今日“北门桥”。
三个水门因所涉两条水系自南唐至今未改。上水门即今“东水关”,下水门即今“西水关”,栅寨门则在今虎踞南路的涵洞口(叫“铁窗棂”)。此处是进入南唐金陵城秦淮河的一条分流的出城口。这条支流在今东水关西面不远的“古桃叶渡”分出,向西北方穿过城中心,经过朝天宫(今南京市博物馆)南端出城。
由南而来的秦淮河在东门南边的上水门(今东水关)进入金陵城,主流穿城而过从龙光门(水西门)处南面的下水门流出。
为了减轻洪水威胁,南唐官府在城外开挖壕沟25里,分流秦淮河。城南原有一条小河,叫“落马涧”,顺便将其挖深加宽,与城东秦淮河(护城河)连接。并在西头向北延伸到下水关处。夏季涨水时成为洪水的干道,泄洪进入长江。平时作为城南和城西的护城河。宋元时叫龙江,如今称作外秦淮河。
从此,秦淮河在上水门(东水关)向南、向西分流。流过城南的成为主流,西流入城的因微弱而变成支流。城东护城的河水宽约2.5丈(约7.9米),深约4米。
早在建炎元年(1127年),南宋主战派李纲在一份奏章中建议定都江宁府(今南京)。
他说:“江宁江山雄伟形胜,实为帝王的住处,自五朝以来多为都城。今日天下形胜之地,唯西有长安,逼近西夏北戎,与河东土壤相接。而要有昔时险阻牢固之利,则建康为都之理无可质疑。在下朴实谨慎的判断来自内心深处,望早定其议。以便控扼沿河江淮之险,保有东南,制御西北,任使材智,养民训兵。此是最急之务。”
建炎三年(1129年)三月,宋高宗赵构下诏移驻江宁府(今南京)。
五月初八,高宗一行先驻伴城西南凤凰台侧的神霄宫(即保宁寺),并以此地古名“建康”而改江宁府为建康府。六月,迁居原江宁府治所改建的行宫。
建炎三年十一月,金兵南下,建康城守将献城投降。次年五月,金兵掳掠建康城金银财物、焚烧宫殿后北逃。
绍兴五年(1135年)六月,抗金名将知枢密院事张浚上奏说:“东南形势莫重于建康,实为中兴根本。且使人主居此,北望中原,常怀愤惕,不敢自暇自逸。而临安僻居一隅,内则易生安肆,外则不足以号召远近,系中原之心,遂奏请圣驾秋冬临幸建康,扶三军而图恢复。”
在这种盛赞建康的情势下,绍兴七年三月,宋高宗在岳飞的护卫下第二次来到建康(今南京),进驻新修的建康府行宫。
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正月,宋高宗最后一次来到建康,仍命众臣赴都堂集议定都之事。争议不决,高宗降旨再交群臣讨论,结果群臣皆不能言,只有请高宗回浙西。二月初六,宋高宗离开建康返回临安。
元世祖(忽必烈)至元十二年(南宋德祐元
第(2/7)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