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章 托克托被流放饮酒而亡 保太
第(3/6)节
邑,互相雄长。然其志皆在子女玉帛,取快一时,非有拨乱救民、安天下之心。明公率众渡江,只行怡伐(和顺之战),戒军安民,人心悦服。以此顺天应人而行,吊伐(吊民伐罪)天下,不愁平也!”
朱元璋问道:“足下之言甚善!我欲取金陵(今南京),足下以为如何?”
陶安答道:“金陵,自古就是帝王之都,龙盘虎踞,门槛有长江天堑。若取而有之,据其形胜,出兵以临四方,则何处不克?
陶安的话与冯国用在定远说的话如出一辙,很合朱元璋的心意。随即请他留在幕府,然后赐给他稻谷十石(约今日1140斤)、绢布十匹。后来,一些机密之事,总爱和他商议。
在宋朝,皇帝赏赐物品,分为五等。第一等是绢十匹、钱十贯(等于十两银子)。当时一贯大约可买2石大米。
元代货币贬值很厉害,朱元璋以粮食赏赐深得人心。十石稻谷至少值十两银子。
陶安(1315—1368年),字主敬,太平路当涂县人。少年时就机智聪明,后博涉经史,尤专长于《易经》。元顺帝至正初年,乡试中举,授予明道书院山长(讲学老师)。元末世乱,于是隐居家中。时逢朱元璋,40岁。朱元璋称吴王后第三年(1367年),在金陵初置翰林院,首召陶安为学士。征诸儒议礼,命陶安为总裁官。
朱元璋开国后,洪武元年(1368年),任命陶安为知制诰6兼修国史。他跟随朱元璋十余年,恪尽职守,朱元璋十分信任厚待他,御赐门联曰:“国朝谋略无双士,翰苑文章第一家。”
1368年四月,陶安任江西省参知政事,治理有方,军民诚服。不久染病,仍拟草本时务十二事上表朝廷,九月死于任上。明帝朱元璋亲致祭文,遣使吊唁,赐谥号“姑孰郡公”。“姑孰”即当涂,本是当涂县治所姑孰镇。
李习(约1292—约1372年),字伯羽,号云观,太平路当涂县(今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)人。治学《尚书》,旁通各门人经。元代时因江南人很受歧视,直到元仁宗延佑年间,才中举人,授予明道书院山长(讲学老师)。他是陶安的老师,著有《橄榄集》,后因病去世,享年八十。时逢朱元璋,已经60多岁,故曰“耆儒”。
六月初四上午,有一个士兵不知是没有看见《戒戢军士榜》还是未听说此榜,抢劫了百姓的物品,结果被执法队抓住,中午就押到四门大街十字交叉的城中心,斩首示众。
此事家喻户晓后,全城一片肃然,纷纷称赞朱氏红军纪律严明,爱民、护民。富商陈迪深受感动,携带金锭和丝绸布匹来到帅府,献给朱元璋。接着,朱元璋叫来总管汤和、邓愈和徐达几位攻城镇抚将领以及水师总管廖永安,赏赐给他们。
随后,朱元璋宣布嘉奖令,提升一批小头领。其中,晋升张德胜为镇抚。
过了两天,一个名叫宋思颜的儒士拜见朱元璋,交谈后,朱元璋也把他留在幕府。
不久,朱元璋听说当涂城有一个元末进士,叫汪广洋,性格庄重稳健,为人宽和自持,就叫亲兵九夫长谢成把他请到帅府。
朱元璋问道:“听闻先生学识渊博,请问先生,我刚在江南立足,今后如何是好?”
汪广洋答道:“朱公先要站稳脚跟,办法只有六个字。”
“哪六个字?”
“高筑墙,广积粮。”
这番话说到朱元璋的内心深处。立足未稳,没有大量的粮草,如何攻占虎踞龙盘的金陵?随之做出一个重大决策——建立朱氏政权,高筑墙,广积粮。随后,朱元璋请他留下担任机要秘书,并令他书写几份任命书。
第二天,朱元璋通知镇抚以上将领及李善长、李习、陶安、汪广洋到帅府开会,亲自宣布说:从今天开始,太平路改为太平府,在太平设置兴国翼元帅府。
“兴国”即振兴中国。“翼”指副城。
接着宣布:任命李习先生为太平府知府(相当于元朝路政权总管府总管,元廷职俸正三品);任命李
第(3/6)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