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章 朱元璋克定远攻占滁州 郭子兴
第(5/9)节
州的元军加强了戒备,增加了城门附近的巡逻和城头的守军。关闭了北门、西门。白天只打开南门和东门,对进城者严密搜查。
滁州城,唐高宗永徽年间(250-255年)开设四门。
东门叫通淮门,南门叫济江门,西门叫朝天门,北门叫望泗门。一条南北向大街(今南谯北路)连通南、北门。一条东西向大街(今双拥路)连接东、西门。上水关和下水关位于东、西两门南侧。在这两条大街相交处便是滁州宋城中心。
北宋庆历七年(1047年),拓建滁州唐城,周长7里362步(约4550米)。各门增筑月城(半月形瓮城)护卫。瓮城城门前无壕沟,与城外陆路相通。
东墙(含门)长约967米,约位于今日古城下水关(环城路)的南北延长线上。南到环城路东南角南面,北至护城河遗址东北角内侧。
南墙(含门)长约1000米,约位于今日南环城路及宋城街南侧。东头连接东墙南端,西头到宋城街西端(护城河西南角内侧)。
西墙(含门)长约1333米,约位于今日古城(穿城河)上水关南北延长线。在上水关以南一大段偏东南方向,西墙南端连接南墙西头,北端到太平巷西面护城河遗址西北角内侧。
北墙(含门)长约1250米,约位于今日北湖公园南岸的东西延长线上。西段在北大街西侧沿护城河折向西南,连接西墙北头。东端在护城河遗址东北角内侧连接东墙。
一条小河从城西的上水关流向城东的下水关,在古城中心区与南门之间形成一个不规则的下半圆形。
城墙外均有壕沟,从城西之湖(今城西水库)引水形成护城河,易守难攻。但是瓮城之门前面没有濠沟,成为防御的薄弱之处。
滁州为元廷中等州,属扬州路,辖来安、全椒二县。镇守长官达鲁花赤和知州均为正五品。驻有三千兵马,由两个镇抚指挥,达鲁花赤统领。
一日夜晚,满天繁星。五更时分(凌晨3—5点),朱元璋的两支前锋军队沿驿道悄悄到达距北门瓮城约2里地时停止前进。
一支军队改走乡道转到东门瓮城前2里地的驿道上。接着,两支队伍继续前进,离城门大约30丈(95米)时,停止待命。
两支队伍前面各有一辆奇特的牛拉车,蒙着一大块青蓝布,将士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。此车由一头牛拉动继续慢慢前行,单独到达城门前约50米时停止。驭手解开绳索,把牛牵到一边稍远处。跟车的士兵拉下遮蔽布,6个士兵有两人跨入车内,在前杠撞木左右两边站立,4人成排在车后站立,等待攻城的命令,准备推车。
此车是宋代以前曾经出现过的攻城撞车,木制结构,全部卯榫连接。
底盘为长方框形,由四根边长0.48尺(约15厘米)的方木组成,总长7尺(约2.2米),宽5尺(约1.58米)。前杠内收0.6尺(约19厘米),使两帮凸出两个头。
其四角立四根方柱,边长0.48尺,距地高5.4尺(约1.7米)。两帮前后靠近四角处有四个板式轮,直径2尺(约0.63米)。两帮前后柱上部各有一根原木纵梁,直径约0.3尺(9.5厘米)。两后柱离地2.5尺(约0.79米)间有一根原木横杠,直径约0.3尺。作为推车柄。
前后柱头上,有两根斜方木相靠组成“人”字梁,边长0.48尺。梁顶距地面7.2尺(约2.28米)。左右靠梁上下端各有一根檩木,直径约0.3尺。靠梁和檩木上铺装1寸厚(约3.2厘米)的木板,形成两面坡蓬顶。前后左右出檐。
撞木长8尺(约2.53米),直径1尺(约0.32米)。前后各拴一根“y”形粗麻绳,分叉的两根麻绳分别拴在两根斜梁上。撞木离地约3尺,为去皮原木,撞头加工成圆锥形,两侧间隔安有三个圆木柄,以便左右三人向后拉动撞木。这种撞车是朱氏红军的“改造升级版”。
等天蒙蒙亮时,朱元璋下令攻城。红军同时进攻北门和东门。撞
第(5/9)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