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孙德崖心胸窄挑起内斗 朱元璋
第(2/5)节
粘有一层牛皮,便于转动。如此,炮杆就像跷跷板。
炮杆后部较长、渐细,通过自重落于炮架后的地面,尾端有一个牛皮兜。装弹手负责把石弹装进皮兜。炮杆前部一段较短、较粗,高高翘起。头端固定有6根或4根绳索,均带着一个铁拉环。每个放炮手可以举起双手抓住拉环,指挥一声令下,放炮手同时快速下拉绳索并下蹲,迫使炮杆在横梁上转动,炮尾则转向高空,抛出石弹。
回回炮俗称襄阳炮,属于西式抛石机。它与中式抛石炮的主要不同点有两处:一是炮杆头部没有绳索,不是靠人力拉下,而是挂了一个装满石块的配重木箱。二是采用简易机械控制拉下的后半段炮杆,通过拨开机关解除控制,使前端配重木箱快速下落,发射尾部的石弹。但是装弹时需要把后杆拉下来。其制作者是回回人亦思马因和阿老瓦丁。
《元史·亦思马因传》云:“亦思马因,回回氏,西域旭烈人也。善造炮,至元八年(公元1271年)与阿老瓦丁至京师。(至元)十年,从国兵攻襄阳未下。亦思马因相(审察)地势,置炮于城东南隅,(石弹)重一百五十斤。机发,声震天地,所击无不摧陷,入地七尺。宋安抚使吕文焕惧,以城降”。
当时,元军指挥攻打樊城、襄阳的将领中有一个猛将叫作阿里海牙。
《元史·阿里海牙传》云:“会有西域人亦思马因献新炮法,因以其人来军中。十年正月,炮攻樊城,破之”。“既破樊(城),移其攻具(回回炮)以向襄阳。一炮中其谯楼,声如雷霆,震城中。城中汹汹,诸将多逾城降”。
由于这种炮在攻克襄阳中发挥了重大作用,元军称其为回回炮,起义军则把它叫作襄阳炮。
托克托了解了徐州的地形后,发现只有西门易于攻打。西城墙大约1400米长。他把行营扎在城西靠近云龙湖的韩山东麓,各部队沿着韩山东麓及云龙湖北岸扎营。
随后在面对西门约35丈(111米)远搭起一座一丈(约3.17米)高的指挥台。台上固定了一把遮阳白色大伞。
他采取集中力量攻城的策略,把100架回回炮通过四轮平板马车通通拉到徐州西门西墙,约90米远,一字排开。这是根据设计的石弹重量经过试验的抛射距离。石弹较轻,抛的较远,但是不易破坏墙垛。石弹过重,抛得不远。再说大炮离城墙过近,影响排兵布阵。
炮阵以西门为中心,两炮间隔约8米,100座炮列阵长达约800米。
每座回回炮配备的一辆马车还负责运送石弹。每颗石弹都凿成圆形,有几十斤重,刚好可以抛到城头或城墙内。
开始攻城那天,托克托坐在指挥台的大交椅上。
他生一张蒙古族常见的方圆阔脸,长一对略开的斗心眉——粗大而浓,色黑微乱;下嵌一双略开的伏犀眼,常常眯缝;阔脸正中是一只花鹿鼻——山根、年寿略立,准头丰满圆明,高而不尖,色润不露孔。
鼻下蓄两撇相连浓黑八字须,下巴留一抹胡子。
古代命相学认为:斗心眉主使性情急躁、多情重义;伏犀眼主使仁慈、大贵;鹿鼻主使心性仁慈、好义;更是多性,亦生贵子;富而守财,贵而清正;中年大发,老来大旺,逢凶化吉,高寿之相。
所谓“高寿”,是指正常情况下。
再说云梯、步兵、骑兵各部军阵摆好后,托克托下令放炮。连放十次炮后,1000颗石弹除了两成左右落在城墙内外,800来颗石弹犹如雷霆万钧依次砸在城头上,落地后还会滚动,给起义军造成灭顶之灾。守城的军队一下子死伤近半。
元军没有罢手,继续放炮,又连放十次,每次800来颗石弹连续砸到城头。城头的守军已经不多,墙垛有三分之一被砸缺。
此时,托克托下令步兵攻城。10名号手吹响了号角。这是预示一场大灾难的声音,它回响在徐州上空。
在短弓手的掩护下,元军步兵纷纷爬着云梯登上城头。侥幸存活的起义兵和元军展开近战。起义军的预备队也冲上
第(2/5)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