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福通举义旗朝野震荡 各地区风雷急天翻
第(4/7)节
子急躁,认识郭子兴后,和他结拜为兄弟。
1352年(壬辰岁)正月丙午是朔日(初一)。丙辰(初十),徐寿辉大将丁普郎、徐明率部攻占汉阳。丁巳(十一)日,攻占兴国路城(今湖北阳新县)。
己未(十三)日,“天完国”太师邹普胜指挥红巾军攻下元廷湖广行省治所武昌路城。元廷威顺王(螭钮金印藩王)宽彻不花与行省平章政事(从一品)何尚均弃城逃走。
刘福通、赵均用等起义的消息传到定远后,二月乙亥朔日(初一),50岁的郭子兴变卖家产,和长子郭天叙聚集了数千青少年,准备起事。其中有年轻的郭兴、郭英两兄弟。
二月上旬,郭子兴找到孙德崖等四人商议一同起义造反,大家一拍即合。
十日内,五人共聚集了一万多人。
郭子兴请马三兄回到宿州召集一些人马,策应定远起义。
二月中旬,郭子兴、孙德崖等五支队伍在定远起义,杀死了蒙人县官达鲁花赤(镇守长官、正七品)和千户,解决了驻守定远的几百汉军。
随后,郭子兴等五人自封元帅。接着,郭元帅任命长子郭天叙为右总兵4,小夫人的弟弟张天佑为左总兵,次子郭天爵为军需总管。
孤庄村闹旱灾、瘟疫时,汤和家里人都死光了。18岁的汤和南下逃荒,一直没有回乡。26岁时在定远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,参加了起义。他中等个头,长得虎背熊腰,作战勇猛,被任命为百夫长。
郭子兴等五帅全体将士人人头裹红巾,颈系麻织绛色围巾,表示追随刘福通,属于红军。
由于定远城地盘小,住不下五支队伍的全部人马。郭子兴打算悄悄攻占濠州,就主动谦让,把一半人马撤到城北十八里的范家岗驻扎,由其妻弟张天佑总兵和亲信赵继祖带领。汤和也在这支队伍中。
再说马三回到宿州,杀了元朝的州衙官员,带着几百人马离开宿州时,遭到元军追击,不幸负伤。回到定远后,因伤势过重,不久死去。郭子兴收养了他的小女马氏,给她起了一个名字——马秀英,交给他漂亮贤惠的小夫人张氏照顾。
濠州城(遗址位于今凤阳县临淮关镇处)位于定远县北面,直线距离42公里。
此城周长约850丈。南北长500丈(约1584米),东西宽350丈(约1109米),墙高2.5丈(约7.9米),女儿墙(不含垛)高3尺(约0.95米)。在宋元时期属于较高的城墙。
其东面有1107个墙垛,南面有775个墙垛。垛高1.2尺(约0.38米),宽3尺(约0.95米),垛口宽1.5尺(约0.48米),很适合防御、也便于向下射箭。
濠州有六门。
北门叫临淮门。因北城墙傍临淮河,故名。
东门叫闻贤门。缘由大概是因为老子由东而西经过函谷关时,讲述了“道”和修道。当时守关的将领尹喜未见其人影前,先看见东方出现一团紫气,大喜道:东现紫气,有圣贤来也。随后,要求老子讲学,否则不许他过关。
东北门叫移风门。“移风”即转移风气。有典故,出自晋人常璩的《华阳国志·先贤士女总赞下·梓潼士女》:“其高者,则严君味道,易俗移风。”
“严君”,指西汉隐于益州(今成都)不肯为官的高士严遵。
南门叫曲阳门。据说,“曲阳”一词最早用于城名。周赧王十一年(公元前304年),在今曲阳县城西2公里处建土城一座,始称“曲阳城”。曲阳县以城得名。“曲阳”一词的含义,古人解释为:“城在山之阳,是曰曲阳”。清初的历史地理著作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则说的比较清楚:城“以在太行(山)之阳转曲处而名”。此山指古代北岳恒山(今唐县西北的大茂山)。
“曲阳”一词用于城门,也许是因为这座南门的城墙突出的缘故。曲突而向阳。
西南门叫清流门。清流、清流,清澈之流。寓意美好、吉祥。
西北门叫涂山门。取名“涂山
第(4/7)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