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节
第(3/4)节
脚下快步行来。
陆九郎记性极好,一眼认出这两人曾在冯公身旁见过,他定了一瞬猛然转身,向前一刻还避之唯恐不及的陈半坊奔去。
陈半坊遍寻不着,正当火冒三丈,哪想到有人骤然扑近,死死抱住他的大腿,低头一看赫然是陆九郎,整个人都蒙了。
几个打手一并的呆若木鸡,看着陆九郎声泪俱下的忏悔,“爷!我不逃了,我情愿受罚!”
这般场面实在引人,百姓纷纷聚看过来,认出是横行城中的陈半坊,不禁又奇又笑。
陈半坊回过神,用力一踢也未能踹开。
小无赖埋头抱得死紧,犹如见亲爹一般,“我知道错了,这就回去,要杀要打都随爷!”
两名男子停了脚步,不知所措的望向远处的酒楼。
临窗的冯公沉着脸,顿了半晌一挥手,手下悄悄退出了人群。
陈半坊终于扯开陆九郎,蒙着头拖离了主街,人群仍在兴致盎然的议论。
当小七路过时,没头没尾的听见什么男宠出逃,城中一霸竟好龙阳云云,也没当回事,满心还在琢磨,陆九郎那小无赖,究竟去了何处?
第17章两军会
◎杜槐才丢了一个美人,另一个又没了影◎
蕃人起于高原苦寒之地,强悍骁勇,每在中原羸弱之际挥兵而侵,大肆劫掠,将青壮抓走训作奴兵,同时屠杀老幼,折毁一地生机。中原强盛时还可相抗,疲弱时只能任其蚕食。近百年来,失去的河西始终未复,更隔断了西域诸国与汉地的往来。
谁能想到,在王廷已无力顾及之时,这块沉沦多年的失地并未忘却故国,奇迹般的奋力驱逐蕃人,隔着烟尘向中原递来消息。
韩戎秋作为一代英豪,千里远涉天德城,正是为向王廷称臣,让河西重归中原属地。
随着河西地图的徐徐呈开,载着辉煌战绩的军书,五州百姓的户册,缴获的蕃将金印、金鞭、珠宝与黄金,无不令人惊赞。
在场的高官很难不生出感慨,天德城是一座军城,来此戍边的每个人都远望过河西,听说过沦失后的惨状,那一块故土对中原的意义,每个从军的人都懂。
众人都清楚,韩戎秋上表称臣,手握雄兵,未必不会挟地自重,成为蕃人之后的另一大患。
众人也知道,蕃人仍在窥伺夺回,河西强硬以对,在蕃姬的宅邸已有血淋淋的较量。
众人更明白,王廷之意未明,究竟视河西是友是敌,至今仍未可知。
然而这一刻,所有人的心底都生出了敬意,一种无形无质的感佩。
这个谦和的,外形看来毫无锋芒的男人,是一位真正的英雄。
韩戎秋并不多言自己,却赞起一道入城的部属,指着一个精悍的中年人道,“这是方景,粟特人后裔,枪法精熟,英勇善战,沙州的旧蕃主就是他一□□死。”
众人纷纷相赞,敬佩的打量。
韩戎秋又拍了拍另一个大汉的肩,虎背熊腰,一看就颇为强悍,“这是赵英,来自通颊部落,领玄水军,起兵攻瓜州的蕃军,一举击杀了大将。”
韩戎秋所指的第三人竟是一名僧人,“这是弘海上师,既有佛心,亦有霹雳之能,师从观真大师,统调厚土军的数万僧兵。”
弘海光头袈裟,浑身肌肉贲起,刚勇威严,宛如菩萨坐下的金刚力士。
西域各地祟信佛教,蕃人对百姓摧如牛马,反而对僧寺多存宽容,许多大族为保存家财令子弟出家,将田产纳入佛寺,壮大了众多寺庙。僧人们武风强盛,寺中常备刀兵铁盾,起兵反蕃时就成了一支强兵。
天德军赞叹之余,又有一丝疑惑,杜槐问出来,“此行何以未见锐金军?”
河西军并不是一支军队,而是五军合称,分别是韩家的青木、赤火两军,裴家的锐金军,赵家的玄水军,僧家的厚土军。韩戎秋此来携行独缺裴家,难道真如传说中的韩、裴不合?
韩戎秋从容而答,“蕃人野心不死,怎可无人留
第(3/4)节